时代推动科技发展,科技发展驱动社会进步。大家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了解科技圈动态,学习科技小知识,时代不断进步,让我们一起跟上脚步吧。
今天小编围绕中国无人配送车发展现状,以及中国视频会议市场规模的扩大两个方面来探索科技发展。
算算时间,新冠疫情已经在地球上持续了两年多,外面的世界咱先不说,中国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疫情爆发之初,中国快速反应,一座方舱医院迅速建成使用,震撼了所有人;疫情挥之不去,核酸检测常态化,海尔生物医疗核酸检测“小屋”迅速投入使用,可能很多人现在还在吐槽“小屋”,但不得不承认,它成了人们正常出行的刚需。
而中国的无人配送车、以及视频会议规模扩大也都是在疫情背景下发展起来的。6月7日,日本媒体关注中国无人配送车,并预测其数量到了2025年将增加10倍之多。
日媒指出,为了实现疫情期间城市的静态化管理,中国一些新兴企业和科技巨头正在推动无人配送车普及市场。例如,广州有一座面积只有不足2平方公里的“国际生物岛”,很多生物企业设立在小岛上。
正常情况下,当地每天都能看到3-6辆无人配送车穿行在小岛上。以提供送餐服务无人配送车为例,每辆车装有20份套餐,只有行人朝着车辆招招手,它就会自动停在原地,等待行人通过扫码支付取餐。
日本媒体还指出,中国阿里巴巴、京东和美团等互联网巨头都开始推进使用“无人配送”服务了。引用中国亿欧智库预测的数据,用于送货和送餐服务的无人配送车,从2021年至2022年要增产到5000辆,到2025年可能增加到6万辆。这便是引起日本关注的10倍增长。
关于视频会议,IDC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其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9.7亿美元,其中硬件视频会议同比2020年的市场规模,增长了8.5%。中国电信和物联网研究专家崔凯指出,硬件视频会议仍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比如推进终端进行云适配,实现轻量化都是重要的发展方向。随着客户增长,云会议市场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科技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也会遇到各种挑战。比如无人配送车投入市场正面临着高成本的挑战。如果无人配送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就像无人驾驶汽车引发的争议一样,安全问题将成为重中之重。
无人车辆的运行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支持,那么保证网络空间环境,运行畅通,不受攻击,将是保障车辆安全的重要方面。
还拿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做对比,现实中人们可以打开手机地图通过GPS定位判断位置,以及道路拥堵情况。那么在网络空间,是否也需要这么一张“地图”来判断网络运行情况?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只有保证网络不出故障,或在发生故障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基于网络的科技产物才能够安全运行。
做出这样的解析,主要是要传达一个理念,即在一个成熟的科技实物成果背后,往往还需要很多细微的科技创新为其提供支撑。同样,随着视频会议市场规模的扩大,网络安全和网络优化技术也将进一步迭代。我们能够看到的往往只是科技成果,了解科技发展背后的逻辑,才能更好地理解科技的魅力。
6月8日,科技日报指出,去年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了32.8万家的入库量,比2020年增长了44%。为了加快提升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国家科技部亮出大招,计划单列出一部分预算,对只能传感器、生物医疗和食品营养与安全等各个领域,设立10个专项研发项目。
而且为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创新,科技部还将推进构建创业创新生态体系,强力培育科技人才。中国科技的发展,主要是得益于政策的强力支持。国家在前进,所有中国人也在不断努力,日进一步,成为中国靓丽风景中的一份子。
无人配送行业分为室内配送和室外配送,室内配送的设备主要是配送机器人,室外配送则是配送物流车和无人机。考虑到技术、政策、产业链和应用场景的问题,前瞻推测室内配送中的配送机器人将成为无人配送中最先实现商业化的领域。
“最后一公里”配送对效率、安全和服务质量提出挑战
从“最后一公里”配送的痛点分析,核心问题在于配送效率、配送安全和配送服务质量的不可兼得,而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配送标准化的困难性。
市场上现存的解决方案有在社区便利店自提、约定送货上门时间、设置社区自提柜等等,这些方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货物安全问题和服务质量问题,但仅仅满足了消费端的需求,而供给端则增加了配送成本。为了供给端的降本增效,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需要更加智能化的手段来优化。
无人配送主要分为室内和室外配送
从无人配送的主要应用场景来看,主要分为封闭环境下的配送(室内配送)和非封闭环境下的配送(室外配送)。针对室内配送,主要由配送机器人提供服务;室外配送则由地面的配送物流车和天上的配送无人机共同发力。
无人配送物流车处于试验阶段 政策和技术皆不完善
无人配送物流车由于技术处于试验阶段,相关制造产业链不完善,生产和维修成本居高不下,从而导致政府在实际应用中仅提供了技术研发政策而非场景落地政策。
配送无人机被国家限制其商用化
考虑到低空飞行对公共安全的问题,政策对无人机的商业化应用仍存在限制,其次才是无人机自身的技术问题。
配送机器人的商家观念暂未转变
从配送机器人的行业分析来看,配送机器人作为服务机器人的子行业,技术和产业链相较完善,已经跨出了试验和研发阶段。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销售,即向B端客户(商家)的推广存在受阻,其次才是技术发展的多样性问题。
配送机器人将率先实现商业化
从上文分析中可知,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室外配送难度较室内配送高。因此室内配送中的配送机器人在三大无人配送设备中最先跨出试验阶段,现已步入市场推广阶段。配送机器人目前已经有落地场景,特别是在餐饮行业,已经有良好的示范案例实现商用,具体如云迹科技、普渡科技、真机智能等。
因此前瞻推测,在无人配送领域,配送机器人将率先实现商业化。随着国家对无人机商业化限制的减小,前瞻预测无人机配送将成为下一个步入商业化的领域。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无人机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15-2022 安卓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1032478号-23 联系邮箱:89 718 09@qq.com